偽娘 櫻花妹 冠軍賽 瑪法達 排隊
超限戰概論 國軍已公開資訊超限戰概論 提要 一、一九九九年二月中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超限戰」的書,上市後立即大賣,共軍戰略計畫人員及一般民眾爭相購讀,並在中共軍事學術界與解放軍內部引發討論熱潮。中共軍事理論家則譽為「中國誕生了新的軍事思想 」;然而「超限戰」理論真的是軍事思想一大創舉嗎?實值吾人探討。二、所謂「超限戰 」,就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達到戰爭的目的。旨在超越一切傳統戰爭形式,以各種超乎尋常的方式打擊敵人。簡言之,超限戰就是沒有規則、百無禁忌、超越一切戰爭的手段。三、「超限戰」一書帶給我們一個重要觀念,即是未來的戰爭不再有戰場前方與後方、軍事對抗與非軍事對抗之分,參與戰爭者亦無軍人與百姓之分,而是無處不戰場、人人皆戰士;戰爭可以從任一領域、空間開打或同時進行,打仗不再是軍人的專利;「 九一一事件」即是「超限戰」的展現。尤其對本就幅員狹小、人口密集、都市化程度高的台灣,其影響更深,衝擊更大。四、未來戰爭不是單純的軍事和純武力的戰爭,是包括政治、經濟、心理、軍事的總體戰爭,面對中共「超限戰」之「萬箭穿心+暗器奇襲」式的戰爭理論,我須以全方位防護為著眼,從事國家安全建設與作戰準備。 壹、前 言 波灣戰爭中美軍以高科技武器,展現出自二次大戰以來,截然不同之現代化戰爭,顛覆了以往傳統戰爭的軍事思維,尤其給予中共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在其成為新興軍事強國之際,赫然發現本身的科技技術與財力,與美國之間尚有很大的差距,深知無法與美國相抗衡;而針對此一困境,一九九九年二月中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中共兩位大校軍官喬良與王湘穗合著的一本名為「超限戰」的書,主在面對高科技的戰爭,弱國和發展中國家如何生存?上市後立即大賣,共軍戰略計畫人員及一般民眾爭相購讀,並在中共軍事學術界與解放軍內部引發討論熱潮。此書發表後,有人認為此乃窮國對抗富國的理論,中共軍事理論家則譽為「中國誕生了新的軍事思想 」;西方軍事觀察家普遍認為「超限戰」提出的軍事理論打破解放軍慣有的思路和成規,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大陸軍事理論界的一次「思想解放 」;然而「超限戰」理論真的是軍事思想一大創舉嗎?實值吾人探討。 貳、「 超限戰」一書內容概要 一、背景簡介: 1996年喬良與王湘穗兩人一起參加了台灣海峽的軍事演習,在對國內外形勢討論良久之後,兩人覺得應該找到解決武裝衝突的更好方式,通過多次交談,他們在一年後,擬出了一個大綱;然後又討論了兩個月,出了38頁的提綱;之後,由王湘穗先行寫出了三萬字的初稿,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這本將近14萬字的著作。 書名: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 出版單位: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作者:喬良、王湘穗(同為中共空軍大校) 出版時間:1999年2月 頁數:計254頁。 預估字數:概約14萬字。 作者簡介︰ 喬良︰現年48歲,1955年生於山西忻縣的一個軍人家庭,祖籍河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任職於中共空軍政治作戰部創作室副主任,官階為中共空軍「大校 」,中共軍中著名作家,列為「一級作家 」,從八○年代起就稱譽中國大陸文壇;主要作品有「末日之門 」、「 靈旗 」、「 大冰河」等;除文學創作外,長期潛心於軍事理論研究,曾與王湘穗等人合著、合編有「軍官素質論 」、「 世界軍事列強博覽 」、「 全球軍力排行榜」等書 。 王湘穗︰現年47歲,1954年生於廣州一個軍人家庭,1970年底從軍;先後擔任過指導員、大陸政委、副隊長、團政委、師副政委等職,現任職於廣州軍區政治部工作,官階亦為中共空軍「大校 」;曾與喬良等人合著合編有「軍官素質論 」、「 世界軍事列強博覽 」、「 世界歷次大戰錄」等書 。 從另一方面來看,兩位作者年齡層﹙四五歲﹚恰屬於文革期培訓的少壯派領導級軍官,這批幹部係文革時期及文革後整頓期之修業軍校生,這些文革軍校生在校修習時,終日忙於「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等政治運動,專業課程幾遭政治鬥爭及下鄉勞動所取代。雖然兩位作者並不似一般同年齡層之失學幹部,學術基礎之缺乏或專業知識之不足等情事,但確不免受文革浩劫,而塑造了陰沉、權謀、好鬥、叛逆、殘酷及猛爆性等特質。從其超限理論中,標榜本‧拉丹、埃斯科瓦爾、麻原彰晃等國際恐怖份子,不斷強調恐怖破壞、城市游擊戰等恐怖主義可見一般。二、超限戰內涵︰ 「超限戰」一書提出以下的問題︰中國處於相對弱勢,如何對抗美國這種強國?如何修正共軍的現代化計畫,充分利用國防經費?一旦海峽兩岸攤牌對決,中共如何確保美國不致貿然軍事介入? 超限戰的問題意識︰ 超限戰兩位作者於書中企圖回答之問題︰ 科技、武器和普世價值的變化,將造成下世紀戰爭型態何種轉變? 在處於相對弱勢下,如何對抗力量優於我之敵人,使其放棄干預的企圖?在前述兩個問題條件下,中共應如何準備下一世紀的戰爭? 書中回答方式︰ 兩位作者以波灣戰爭及往後美國的軍事改革為主軸,全篇在「以劣勝優,以弱敵強」的思維下,以極富想像力的浪漫筆觸,對上述所提問題提出作者個人的解答。書中敘述採散文敘述文體,內容分別由兩人撰寫,文氣既不連貫,分析單元劃分也不明確,分析層次更難區分,大體而言,本書難稱得上是理論性著作 。 三、「超限戰」一書之內容摘要: 此書除首尾序論、結論外,全書區分上、下兩卷論述,每卷四章,共八章論述,上卷-「論新戰爭」、下卷-「論新戰法」,其內容綜整摘要如后: 序論:序論中舉出1991年1月17日波灣戰爭以後,產生前蘇聯、波士尼亞、柯索沃、科隆、微軟、駭客、英特爾、東南亞經融危機、歐元,還有世界上最後的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等問題之新名詞,而認為戰爭改變了世界,同時改變了戰爭本身。作者論及︰當人們開始傾向並慶幸更少的使用軍事暴力手段解決爭端時,戰爭卻以其他形式在其他領域中新生,成為一切懷有控制別國或他人意圖的人們手中「威力巨大的工具 」;形成另外一種戰爭的雛型而認定為準戰爭、類戰爭及亞戰爭等。新的戰爭原理將不再是「用武力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 」,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話;這就是戰爭和引起戰爭方式的變化;而其中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變化?怎樣的變化?向何處變化和如何面對這些變化?這是作者撰寫本書的動機。 上卷-論新戰爭︰ 本書作者意識到所有非戰爭行動都可能就是未來戰爭的新構成因素,而對這種戰爭新模式做一新的命名:「 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簡單的稱作:超限戰。 」 超限戰意味著手段無所不備,信息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意味著一切武器和技術都可以任意疊加;意味著橫亙在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與非軍事兩個世界間的全部界限統統都要打破;還意味著已有的許多作戰原則都會被修改,甚至連戰爭法也需要重新修訂。 第一章-總是先到來的武器革命︰ 本章闡述武器革命總是比軍事革命先行一步,當革命性的武器到來之後,軍事革命的到來就是遲早的事了。提出「沒有誰能擁有戰爭的冠名權 」、「 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與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 」、「 新概念武器和武器新概念」及「武器『慈』化傾向」的說明。 第二章-戰神的面孔模糊了︰ 本章旨在闡述為什麼而戰和為誰而戰?在什麼地方作戰?什麼人在作戰?用什麼手段和什麼方式作戰?作者引用克勞塞維茨名言:「沒有不變的朋友,只有不變的利益」來印證國際間「沒有不變的朋友,只有不變的利益 」;在任何地方都是戰場的理念下,意味著戰場空間越來越多的與非戰場空間重疊,兩者之間的界限也愈見模糊不清。原本相互隔絕的領域統統被打通,任何空間都被人類賦予戰場意義。只要你有任何地方使用任何手段向任何目標發動攻擊的能力,戰場就無所不在。 現代技術改變了武器、改變了戰場的同時,也模糊了參戰者的概念;戰爭從此不再是軍人的專利。同時以「非軍事戰爭行動」的戰爭觀,說明已由今日局限的傳統戰場「狹義戰爭 」,都將變成武力戰和非武力戰混合的「廣義戰爭 」;這種戰爭的目的將不再滿足「用武力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 」,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 」。 第三章-背離經典的經典︰ 本章旨在由「沙漠風暴」所發生的戰爭為範例去談論什麼是「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的戰爭 」,以「露水」聯盟說明現代結盟的特點是越來越現實,越來越不受任何道義羈絆。 第四章-美國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麼︰ 本章引用亞斯平的話─『空中作戰是對伊戰爭獲勝的決定性因素……有效使用高技術武器,既是空中和地面部隊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的關鍵原因,也使聯軍傷亡保持在最低限度的關鍵原因。』深值得我們參考。 下卷-論新戰法︰ 本書作者指出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代表美國軍界主流看法─軍事革命就是軍事技術革命。而認為軍事技術革命是軍事革命的基石,但不能被看作是軍事革命的全部。軍事革命的最高體現和最終的完成只能歸結於軍事思想的革命,而不可能僅只停留在軍事技術、編制體制變革。軍事思想革命,說穿了就是「作戰樣式和方法」的革命。 第五章-戰爭博弈的新著法︰ 本章作者引述伊爾‧提爾福德的話:『 21世紀的戰爭藝術大師將是那些以革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各種能力以達到戰術、戰役和戰略之目標的人。』這裡強調─一切都在改變:諸如技術的暴炸、武器的更新、安全觀念的拓展、戰略目標的調整、戰場界線的模糊、非軍事手段和非軍事人員捲入戰爭的範圍和規模的擴大……當所有這些變化都聚集於一點時,我們相信戰法革命時代已經來臨,進而為未來戰爭「千變萬化的棋局 」,找到一種「以一應萬」的新戰法。 第六章-尋找勝律~劍走偏鋒︰ 本章作者自述,憑其直覺,所有那些贏得過無數勝仗的赫赫名將或無名之輩,都意識到了有一種或許應被稱為「勝律」的東西存在,並千萬次的接近過它。並以「與黃金分割律暗合」乙節探討一直被造型藝術家奉為美學的數字《0.618 》,以符合1:0.618的比例為「黃金分割律 」,稱為「美律 」,且從一些散落在歷(戰)史中的事例,承認其為規律─勝律,而不能看做偶然。再以「勝利的語法─偏正律」談及其屬「漢語語法」的基本型態─偏正式結構;而認定在許多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都大量存在著「偏與正」的關係,並且在這種關係中常常是「偏」而不是「正」在起主導作用,這種作用姑且稱之為「以偏修正 」;如一次東南亞式的金融危機,受害國是主體,而金融投機家是造成危機的主導。所以在偏正的結構中,重要的是偏,而不是正。從田忌賽馬典故及齊魯長勺之戰、漢尼拔在坎尼之戰等戰役,都把避敵鋒芒、挫敵銳氣作為主導性策略,採取了明顯偏離正面決戰的作戰模式,恰到好處的把敵方攻擊力的衰竭點,作為己方反擊的最佳時機,在戰法上明顯的符合「黃金律和偏正律」。 「偏正律和黃金律」一樣,反對一切形式的平行並列、均衡對稱、面面俱到、四平八穩,而主張劍走偏鋒。作者將偏正律看做是「原理 」,而不是「定理 」。 第七章-萬法歸一~超限組合︰ 作者提出超限的概念,首先是指思想上的超越,其次才是指行動;在需要並且可能超越的限度和界線上選擇最恰當的手段,而不是指時時處處都非採用極端手段不可。「 超限」就是「偏正式超限組合戰 」,也就是超越一切界限並且符合勝律要求地去組合戰爭。 「超限組合戰」的定義為─超限並不等於無限,而只是擴大了「有限 」,即超出某一領域、某個方向的固有界線,在更多的領域和方向上組合機會和手段,並提出「超國家組合」、「 超領域組合 」、「 超手段組合 」、「 超台階組合 」,以實現既定的目標。強調超限組合戰,首先是思路,然後才是方法。 第八章-必要的原則︰ 任何原則都不會空穴來風,戰爭原則更是如此。沒有春秋時代的戰爭,就不會有孫子的戰爭原則;沒有拿破崙的戰爭,就不會有富勒的戰爭原則;同樣,沒有波灣戰爭前後全球範圍內大大小小的軍事、準軍事甚至非軍事戰爭,就不會有美國人的「全維作戰」和我們的「超限組合戰」這類戰爭新概念的提出,當然也就談不上與之共生的作戰原則問世。「 超限組合戰」有以下原則:全向度、共時性、有限目標、無限手段、非均衡、最小耗費、多維協同、全程調控等。 結語︰ 作者最後很自信的結語說,既然軍人與非軍人的界限已經打破,戰爭與非戰爭的鴻溝幾近填平,所有的難題都由於全球化趨勢變得環環相扣、互相咬合,那就必須找到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應該能打開全部的鎖,如果這些鎖是掛在戰爭大門上的話。而這把鑰匙必須適合從政治家、將軍到士兵每個人的手。除了「超限戰 」,我們想不出還有別的什麼適合的鑰匙。 參、「 超限戰」一書內容剖析 研讀「超限戰」一書後,個人對其內容剖析如后︰ 一、「 超限戰」的意義: 所謂「超限戰 」,就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達到戰爭的目的。「 超限戰」旨在超越一切傳統戰爭形式,以各種超乎尋常的方式打擊敵人。在兩位作者推演出來的廿四種戰法中,駭客行動、資訊破壞、金融恐怖主義(紊亂金融秩序 )、媒體恫嚇、生化作戰等「國家恐怖主義」手段俱在其中。例如以網路駭客行動癱瘓敵方軍事通訊指揮體系;以城市游擊戰破壞金融及社會秩序;以媒體戰壯大己方聲勢,瓦解敵方士氣……等。簡言之,超限戰就是沒有規則、百無禁忌、超越一切戰爭的手段。 二、「 超限戰」立論基礎︰ 超限戰的立論基礎是美國富有而且重視人命,寧願用每枚一百六十萬美元的戰斧飛彈去攻擊一棟廉價的建築物,也不願犧牲本國官兵,但包括中共在內的一些窮國卻打不起這種高消耗戰爭。例如,中共九五年的軍費為四百多億元人民幣,只相當美國兩千億美元軍費的四十分之一,或只相當於日本四百六十三億美元軍費的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想仿效美國走高科技建軍之路,就中了美國的陷阱。窮國建軍要超越一切戰爭模式,打破一切限制、一切手段,特別結合非軍事手段,從各個角度、層次、領域打擊敵人,達成戰爭目的;超限戰書中即列出三類、二十四種戰法〈如附表 〉,而在二十四種戰法中,喬良等人還特別論述了網路戰、城市游擊戰、金融戰、媒體戰。喬良與王湘穗認為英、美等富國在幾次現代戰役中,已經確立了「高科技戰爭」的形式,然而高科技代表高軍費,「 這絕非窮人打得起的戰爭 」,喬良某次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了極限戰的立論基礎 。 三、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 兩位作者認為︰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的戰爭,取消了武器對戰爭的「冠名權 」,在新的基點上重新排列了武器與戰爭的關係,新概念武器特別是武器新概念的出場,使戰爭的面孔日漸變得模糊。一次「駭客」侵襲,算不算對敵行動?利用金融工具去摧毀一國經濟,能否視為一場戰爭?CNN對美軍士兵曝屍摩加迪沙街頭的報導,是不是動搖了美國人充當世界憲兵的決心,從而改變了世界戰略的格局?以及對戰爭行為的判斷是看手段還是看效果?顯然從傳統的戰爭定義出發,在兩位作者看來,已經無法對以上問題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其認為,當我們突然意識到所有這些非戰爭行動都可能就是未來戰爭的新的構成因素時,我們不得不對這種戰爭新模式進行一次新的命名: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簡言之:超限戰。如果這一命名能夠成立的話,那麼,這種戰爭意味著手段無所不備,信息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意味著一切武器和技術都可以任意疊加,意味著橫亙於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與非軍事兩個世界間的全部界線統統都要被打破,還意味著已有的許多作戰原則將會被修改,甚至連戰法也需要重新修訂。 四、對美國軍界的「短視」之論述︰ 「超限戰」一書,兩位作者似是而非的指出美軍的短視:「 全維作戰」理論,從其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方面都存有顯而易見的缺陷;就其本質來看,依舊沒有脫逸出「軍事」的範疇,而將「非軍事戰爭行動」這一比軍事性戰爭行動含義更廣泛,起碼可以並駕齊驅的作戰領域和方式,排除在美國軍人視野之外。軍事行動將不再是戰爭的全部,而只是全維中的一維。只有「軍事戰爭行動」+「非軍事戰爭行動」=「全維作戰 」。 五、對「軍事革命」與「大安全觀」的認知︰ 軍事技術革命就是軍事革命的基石,但不能被看作是軍事革命的全部。軍事思想革命,任何方向、任何手段、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國內安全的潛在威脅,軍事威脅已不再是影響國家安全的主要因素。金融攻擊、網路攻擊、媒體攻擊、恐怖襲擊大都不是軍事行動,但卻可強迫它國滿足自己利益訴求的戰爭行為。這些與軍事戰爭一樣甚至破壞性更大的力量,顯然已經對我們所理解的國家安全造成了不同於以往的、多重方向的嚴重威脅。 作者對「軍事革命」與「大安全觀」的認知讓人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仔細思考辯識後不難發現,前之所述是在為其「恐怖主義」舖設一張綿密的網,讓「窮人」-「窮國」可以名正言順的為遂行恐怖主義找一個好的藉口。 六、規則的破壞和失效的疆域︰ 人們為了消弭戰爭的發生,制定出了無數的條約和規則。想用國際法規把戰爭對人類的損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如核不擴散、核禁試、雙邊或多邊削減核武器等一系列條約。冷戰結束,全世界額首相慶,以為從此走出了「恐怖的和平 」。其實不然,兩極世界的崩塌,小型的局部戰爭卻在各地區不斷的發生。然作者對「規則的破壞和失效的疆域」之引述以偏蓋全,藉此主導「超限戰」成為共軍正規的戰爭手段之一,公然的白紙黑字出書標榜「恐怖主義」的瘋狂觀念,而背棄遊戲﹙戰爭﹚規則所訂定的各項制約、公約。 七、超限組合與運用: 理論上「超限」就應該是百無禁忌,超越一切;但事實上,無限的超越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任何超越都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內進行。就是說,超限並不等於無限,而只有擴大了的「有限 」,即超出某一領域、某個方向的國有界線,在更多的領域和方向上組合機會和手段,以實現既定的目標。這就是其所謂的「超限組合 」,運用「超國家、超領域、超手段、超台階組合 」;簡言之,就是「誰組合好誰贏 」,然其中更存在著更多的疑問,讓人不禁要問作者對遊戲規則的否定,又何來超限組合,其理論跟實際果真「超限」啊! 肆、對「超限戰」一書之體認 中共兩名大校級軍官著書提倡所謂「超限戰 」(超有限度戰爭)的軍事戰略,主張打破一切限制,將軍事與非軍事手段綜合應用,從多方面打擊強敵,以達勝戰之目的。針對這本獲中共軍事理論家盛讚「中國誕生了新的軍事思想」的著作,研讀後,就其內容,以個人觀點,客觀的評析體認如下: 一、「 超限戰」是一本值得探討軍事思想的新書? 「超限戰」不論它具有新的軍事思想與否,它卻是一本綜合並引用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戰爭思想、理論與戰史的新書,尤其是作者所提出的「全維作戰」理念,含括了「軍事行動 」、「 非戰爭軍事行動」與「非軍事戰爭行動」的全維、全面思考模式與範圍之「軍事思想」,殊值我們探討與警惕;書中作者更大膽的將一般衛道人士所難以啟齒的「恐怖份子」所把玩的「恐怖主義」之戰法訴諸於文字,將其分別歸類於軍事、超軍事、非軍事範疇內,堂而皇之的使之系統化;姑且不論其意涵為何,單就戰爭的角度言,從古今中外的戰史中諸如毒氣戰、生化戰、原子戰、游擊戰、毒品戰、虛擬戰、貿易戰、制裁戰等之戰爭手段,實際上都曾不止一次的一再的被運用於戰場上,只為了求勝不擇手段,以達戰爭勝利之目的;然在文明的今日許多的規範、公約束縛下,似乎變成只可「做 」、不可「說」的一種遊戲規則;如今作者出書明述,更引起全世界的矚目。超限戰有其價值,其觀念甚致超越「第三波戰爭」理念中之「未來戰爭拿筆的軍人比拿槍的軍人多 」,而應該說未來的戰爭「非軍人比軍人多 」,它有利於弱國對抗強國、窮國對抗富國、小國對抗大國,此亦何嘗不是為我對抗中共,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空間,可謂以子之矛擊子之盾也。 二、軍事事務革命對超限戰理論之影響︰ 事事務革命的特色︰ 是一種軍事技術革命。 是作戰樣式及方法的革命。 以資訊戰為主要核心。 以數據化部隊和數據化戰場【即建立超精準、遠距離及先進的指管通情系統的打擊軍力】為主要標誌。 以不致命、減少傷亡為重要目標。 對超限戰理論的影響︰ 從其上述五種特色對超限戰理論的影響,乃受到西方國家軍事事務革命思想的衝擊,促使中共除了在硬體上的技術與武器追求進步外,最主要是在軟體上的觀念及組織、制度層面則促使其融入新的觀念,也因而使他「超限戰」基礎理論觸角的無限延伸。 三、「 超限戰」非僅止於書中所列的二十四種戰法: 「超限戰」一書中雖列有三類、二十四種戰法,並強調其中數種組合已被不少國家運用於戰爭的實踐之中,著名的實例有︰ 美國人針對本.拉丹﹙知名的恐怖主義分子賓拉登﹚採取的方式就是=國家恐怖戰+情報戰+金融戰+法規戰。 1999年北約國家針對南斯拉夫聯盟的科索沃危機=武力威懾+外交戰+法規戰的手段。 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對伊拉克=常規戰+外交戰+媒體戰+心理戰+情報戰。 1998年八月香港政府在對索羅斯的金融保衛戰中,所採用的手段是=金融戰+法規戰+心理戰+媒體戰。 然書中列述之二十四種戰法在我們所知的軍事領域中所含括的並非僅止於這些,嚴格來說,「三種類型 」-軍事、超軍事、非軍事之區分尚可接受,二十四種戰法似乎欠完整,亦欠周延,其界定亦有待商榷,如情報戰界定於超軍事範疇內,其軍事範疇之定義到底為何?又吾人都知道戰爭不是單純的軍事和純武力的戰爭,是包括政治、經濟、心理、軍事的總體戰爭,兩位作者似乎遺忘了「國共戰爭」中「共產黨」慣用的戰法與技倆-人海戰、群眾戰、難民戰、政黨戰、政治戰等傳統與非傳統戰戰法?個人懷疑兩位作者之軍事素養並非實具內涵;在我們的思維理念中應再考量它的重疊性及未列名或未命名的戰法,諸如全民戰、動員戰、總體戰、種族戰、資訊戰、難民戰、人海戰、民代戰、選舉戰、慈善戰、撫卹戰、政黨戰、文化戰、統獨戰……等,並不能使我們僅接受書中所列的二十四種戰法為因應與滿足,宜體悟「超限戰」的思想及戰法之多方面向,而採取更深廣的預應措施。 四、「 超限戰」已是現行的戰爭型態: 依據書中所述及波灣戰史,美國已成功的使用外交戰、聯盟戰、心理戰、資源戰、法規戰、制裁戰、媒體戰……等,由此可知「超限戰」已是現行的戰爭型態,同時也不侷限於弱國對抗強國、窮國對抗富國的軍事理論。我們處於現況的國際社會及兩岸關係下的軍人,除了要建立本身專業職能外,更需師法「超限戰」而認識其戰爭思維與戰法;就如今日,中共在國際上打壓、孤立我們活動空間,即是一種典型的「超限戰」的外交戰。2001年美國「九一一事件」不只是一場恐怖攻擊行動,更是一次「超限戰」的展現。 五、邏輯與實際的侷限性︰ 顧名思義,「 有限度戰爭」就是以有限度的手段追求達成有限戰略目標的軍事衝突。韓戰(聯軍以將北韓控制的領土推回至38度線為戰略目標 ),越戰(抗拒北越吞併南越 ),波灣戰爭(光復科威特)都是有限戰爭的典型。實際上,有限戰爭亦泛指強國不以推翻敵國(或用兵對象)現有政權為直接目的之戰爭。有限戰爭理論講求藉對衝突升級的控制,做為調適政治目的之手段,而對戰爭規模與軍事手段的克制乃是取決於國力較強,軍事手段較豐富,作戰運用彈性較高的一方;也就是說,戰爭的主動權假設是主要掌握在「強國 」,而非「弱國」的手中。這種高度不符合歷史常態的戰爭形式,是冷戰時期超強對峙與核子嚇阻均衡下的產物。做為一個新興強權,中共軍方在後冷戰時代亟思突破有限戰爭的原有格局,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超限戰」書中所闡示的構想雖然頗富理論創意,卻有其邏輯與實際的侷限性。如波灣戰爭後,中共為因應未來國際趨勢,已經朝向現代高科技的建軍方向發展,積極朝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為努力目標,實質上中共已加入作者所謂高科技軍事競賽,然又不放棄「游擊戰」的本質,其間之矛盾處處可見。 六、用「邪招」對付美國高科技戰爭︰ 「超限戰」一書,作者一開始就指出,現代高科技戰爭是窮人打不起的戰爭;因此,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富國怕戰爭傷亡死人的弱點,主張以「超限戰」來抗衡反制美國。喬良在一九九九年八月間接受記者訪問時坦稱︰該書的構想主要是為弱國應付強國所設想的「邪招 」 。這種似是而非的「邪招」論述,說穿了,跟「恐怖主義」又有什麼差別?作者的辯解,超限戰主張以恐懼制止恐懼,和傳統戰役比較起來,超限戰反而更人道 。作者這種極欲撇清「恐怖主義」的心態,更顯現出其所謂「邪招」亦即「恐怖主義」的另一代名詞罷了! 七、戰爭的超限與侷限︰ 書中兩位作者認為「超限戰是超越所有藩籬與限制的戰爭,它兼具軍事、非軍事形式,在很多陣線製造戰爭,它是未來的戰爭 」。「超限戰」作者主張,由於美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懸殊,必須仰賴出奇制勝,而這所謂的奇就是恐怖主義、販毒、破壞環境及散佈電腦病毒等。其內容完全超脫不「恐怖主義」範疇。甚至對何謂「戰略」都缺乏基本軍事常識。像恐怖主義、販毒、破壞環境及散佈電腦病毒等伎倆至多稱得上游擊戰術,無從改變敵我軍力對比,無法扭轉戰場心理平衡,靠這一套想擊敗美帝,只能說自欺欺人了。 八、超限戰-超現實謬想 該書的重要假設是強國不會首先破壞規矩,並認為此乃歷史趨勢。該書作者(乃至中共當局)似乎對於所謂強國(主要指美國)容忍戰爭中暴力與傷亡的程度,有偏頗的認知。最嚴重的問題,還是中共似乎對其軍力(含核武打擊能力)可恃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假設過度、過早的樂觀。「 超限戰」所主張的資訊作戰、金融恐怖主義與城市遊擊戰等到底是戰術手段,還是戰略攻擊?如何認定並不是單一方面(尤其弱國)所能自行決定的。假如強國將這些行動定位為「戰略」( 對關鍵盟邦或本土)之攻擊,則可能引發的報復行動勢必導致戰爭急劇升級,甚至走向使用非傳統(例如核生化)武力的風險,就如美國遭「九一一事件」後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之軍事行動即為最佳例證。故在綜合國力(含軍力)與強國懸殊的情況下,於有限戰爭中高度仰賴「無所不用其極」的鬥爭手段作法,恐易自取其禍 。 九、「超限戰」-資訊時代的「國家恐怖主義」 專研國際軍事動態和武器發展動向的亞洲特派記者平可夫,將「超限戰」一書的觀點評為資訊時代的「國家恐怖主義 」,強調該書在散佈「資訊恐怖主義 」。平可夫撰文指出,按照這種「新軍事理論」行動的話,中國大陸會成為資訊恐怖主義的發源地 。此一客觀的學術評論,一語道破了「超限戰」似是而非的論點與基調,總歸一句話:「 超限戰」即資訊時代的「國家恐怖主義 」。 十、「 不對稱作戰」之發展: 從十多年前開始,解放軍便把戰略焦點從打一場大規模的「全面戰爭」轉移到打有限的「區域戰爭 」。一些局勢發展也強化了這種作戰方式,包括: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贏波斯灣戰爭;中國懷疑美國意圖以軍事「圍堵」中國;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兩支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接近台灣;以及中國擔心台灣走向獨立。這些條件使中國希望調整解放軍的規模與結構,俾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區域戰爭 」。 「超限戰」特別針對美國朝「不對稱作戰」戰略發展,意圖發揮以小搏大、以弱擊強的功用,對美國亦形成相當威脅。書中一再強調的提出要將網路駭客、金融入侵媒體宣傳等非軍事行為正式納入戰爭的手段之中,實現一種多維的「超限組合 」,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十一、中共軍事理論的發展: 中共的軍事理論,一般稱之為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理論,其內涵為人民戰爭與積極防禦概念,它的重點是讓中共解放軍有能力在周邊地區應付小規模與區域性的衝突。 一九九七年,共軍就編寫完成以網絡戰為主的「新戰爭論 」,並下發全軍,普及網絡戰觀念 。一九九九年初公開發行的「超限戰」一書,更進一步落實駭客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 。一九九九年7月5日,作者之一喬良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超限戰是我們在清理了整個美國的軍事理論思想后得出的新的軍事理論和思想。」【註十四】。雖然喬良對於這一理論的付諸應用充滿信心,但仍然承認目前書中提出的思想還僅僅是理論,它需要實踐來完善 。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仔細思考,其理論並無特殊之處,只不過是一再強調將網路駭客、金融入侵、媒體宣傳等非軍事行為正式納入戰爭的手段之中,實現一種與恐怖份子行逕一般的恐怖主義,美其名自稱多維的「超限組合」,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十二、對「超限戰」理論的評論: 從「超限戰」的戰術運用與原則,不難發現「超限戰」並非喬良、王湘穗兩位作者的創古之作,說穿了就是孫子的「奇正之術 」,不過是對於其所謂的二十四種戰法的靈活運用罷了。此點可從中、外戰爭史例可以證明: 早在中國春秋時代之聯盟作戰-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之政、經、外交與武力戰結合並用的戰略運用。 英阿福島戰役中的英國-在戰略上,運用外交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及北約各國的支持及支援、運用戰略轟炸機形成戰略威懾的心理戰;在戰術上,運用衛星、情報船及電子偵測與反制、電信總機的轉換等手段的電子資訊戰與情報戰、特攻破壞的游擊戰及兩棲佯動的欺敵戰。 波灣戰爭-軍事與非軍事、武力與非武力、殺傷與非殺傷之大成。 「超限戰」一書帶給我們一個重要觀念,即是未來的戰爭不再有戰場前方與後方、軍事對抗與非軍事對抗之分,參與戰爭者亦無軍人與百姓之分,而是無處不戰場、人人皆戰士;戰爭可以從任一領域、空間開打或同時進行,國家內任何一份子將無法保證能倖免於難,說得淺顯點,就是打仗不再是軍人的專利;「 九一一事件」即是「超限戰」的展現。尤其對本就幅員狹小、人口密集、都市化程度高的台灣,其影響更深,衝擊更大。 伍、「 超限戰」對我之影響 海峽兩岸近年來由於政治上意識型態的衝突,軍事威脅日益增加。如今,共軍兩名大校軍官提出「超限戰」軍事理論,不論其動機為何,就現況而言,儼然已對我進行其所謂的「超限戰」中的心理戰、情報戰、資訊戰、電子戰、外交戰、虛擬戰、意識型態戰、走私戰、毒品戰、媒體戰等行動,對我民心士氣、心理上已產生若干之影響,研析如后︰ 一、「 軍事」手段之影響: 就書中論述「超限戰」區分三類之「軍事」類的八種戰法而言,中共至今仍不承諾不以武力犯台,如若中共決定使用全面性的軍事手段犯台時,其犯台的軍事選項決非僅侷限於「軍事」手段。 「常規戰」對我之影響︰ 中共近年來積極擴充軍備,若完成其國防現代化後,為完成其所謂的「統一大業 」,對我實施「超限戰」之「常規戰」,屆時我國軍對台澎金馬防衛作戰的能力,實在令人憂心,更惶論其所謂的「超限組合」了;這也是今天我們國軍應深切檢討的重點。亦是現今備戰應深思熟慮之處。 「城市游擊戰」之影響: 據報載,1999年三月北約空襲南斯拉夫後,中共總參謀部即根據超限戰的觀念,替南斯拉夫模擬了反擊策略,派遣小分隊,就近潛入義大利,進入美軍基地附近,於美國飛機起飛時發射肩射飛彈;隨後再至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如法炮製,拿整個歐洲當人質,在歐洲展開城市游擊戰;期能透過歐陸國家向主參戰之英、美兩國施壓,中止對南國空襲。中共若以類似手段,於我港口、機場或政、經、軍、心重要設施,實施攻擊與破壞,在台灣幅員狹小,民間建物緊臨軍事與政府重要設施,我將很難防制,不僅造成戰力之折損,尤其影響我民心士氣與社會秩序。 電子戰對我之影響︰ 波灣戰爭後,共軍戰略、戰術思想產生相當的轉變,以「打贏高技術條件局部戰爭」為其理念,視電子戰為訊息戰主要作戰方式,體認「電子對抗是下廿一世紀武裝衝突無可避免的戰爭模式」。如今,中共已具發射軍事偵察衛星能力,若再配合電子戰機與地面偵蒐站,蒐集我方電子發射參數,建立電子戰鬥序列,並於戰時軍事行動中,利用電子戰削弱我偵蒐力與指通力,進而破獲我指管通資監偵蒐電子戰設施,勢將對我構成嚴重威脅。 「游擊戰 」、「 恐怖戰 」、「 太空戰」對我之影響︰ 近期共軍演訓頻繁,除著眼在增強其綜合戰力外,並具對我示警之意。由於中共部份軍事演習在我金馬當面實施,將可由演習迅即轉變為實際作戰行動;再若對外宣佈,依其「領海法及毗連區法」管制大陸週邊海域,對我遂行封銷作戰,此均將造成我應付突襲防衛之困難。如併用游擊戰、恐怖戰、電子戰,加上中共近年來積極發展「太空科技」之成果,施以太空戰,對我之影響可想而知;我若未能加以因應、反應於平日之戰備整備中,必將形成敵長我消之形勢。 二、「 超軍事」手段之影響︰ 就書中論述「超限戰」區分三類之「超軍事」類的八種戰法-外交戰、網路戰、情報戰、心理戰、技術戰、走私戰、毒品戰、虛擬戰【威懾戰】,實質上已全然對我進行實施中,其對我之影響研析如后︰ 「外交戰」之影響︰ 一九九九年七月,前總統 李登輝 先生「特殊國與國關係」發表後,中共展現在國際政治體系的優勢實力,除要求各國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外,並運用外交圍堵政策,封殺我爭取加入聯合國議案,在亞太經合會使我處於侷促待遇,對台鬥爭在國際上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持續擴大江澤民「元首外交」功能與影響力,逐步將美國一個中國的政策傾斜至「一個中國原則 」,並極力要求美國以具體作法實踐「新三不政策 」,企圖影響美國促談不促統的立場 ,並左右美國政府與國會的對台政策。除此之外,全力在外交上打壓我國際空間,持續進行其所謂的「三光政策 」,針對我邦交國進行高層走訪,建立雙邊關係,如近期之教廷及巴拿馬等國,企圖以政治經濟利益誘使與我斷絕外交關係;打擊我「務實外交 」,在國際間更強力封殺我活動空間,嚴密防範我外交突圍,以提昇中共之國際地位,降低各國對台灣的認同。 「資訊戰【網路戰 】」-駭客之入侵之影響: 由於我國電子資訊科技發達,已躍昇為國際重要地位,政府與民間各機關、事﹙企﹚業單位網路化成長快速,成為一高密度網路社會,在這片廣大的網路版圖中,自然易形成安全漏洞,例如在「兩國論」引發台海局勢氣分升高之際,國內多個政府機關發生網路遭到疑似大陸駭客入侵,造成各界相當程度的震撼,而暴露了國內資訊網路的漏洞,尤其中共正積極發展資訊戰,建立資訊化部隊能量﹙如近年來瀋陽、南京軍區的電腦網路病毒對抗演練 ﹚,其若對我發動資訊戰爭,我將可能造成社會、金融、治安秩序的混亂,更對我軍事C4ISR系統造成衝擊。1999年李總統提出「兩國論」後,造成兩岸局勢的緊繃,而一篇以中央社名義發出,描述台灣海峽發生空戰的假新聞,僅僅在網路上流傳30分鐘,就造成國內股市狂跌500點。由於發信地點來自大陸官方網站,國防部與軍情單位便懷疑超限戰中提及的信息戰已經開始發生效應,似已展開。 「點穴戰」之影響︰ 中共基於「首戰即決戰」原則,未來若犯台判將結合衛星、通資網路偵蒐系統,竊取我政、經、軍戰略、戰術資訊,並透過電腦病毒、電磁脈衝炸彈攻勢作為,干擾我武器、戰情系統,迫使我國軍在惡劣環境下接戰;此外,中共可能以資訊戰侵入破壞我電信、金融、電力與交通等非軍事設施,迫使政府屈服而走向談判桌。最新一期新聞週刊在「二○一二年戰區」專題指出,台灣將成為中共電磁脈衝武器的受害者,台灣的電子商業將因此關閉,由此可見其對我之影響。 「虛擬戰【威懾 】」之影響︰
2